财政部统计的今年1月至2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情况显示,国有企业前两个月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265.4亿元,同比增长2.8%,低于去年全年平均增速5.9%,实现利润增速放缓。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也呈现增长态势,但增幅有所下降。国有企业利润增速放缓会不会影响改革进程?如何看待30%的收益上缴比例?混合所有制能否增添发展动力?记者采访了财政部企业司相关负责人和财税专家。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力量,其运营情况关系到经济的平稳运行。从财政收支角度可以看出,今年前两个月,国有企业上缴税费6504.8亿元,对同期全国财政收入的贡献度达到26.1%。除了缴纳税收,国有企业的利润还需要按照一定比例,通过国有资本收益形式上缴国家财政。
目前是我国经济主动减速以换取更好的增长质量、经济转型的关键期,推进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也处于关键时刻。但就前两个月数据而言,国有企业运营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明显下降。其实,去年10月份以来,国有企业收入和利润增长就已呈现出放缓态势。
“在这种形势下,国有企业更需要加快产业结构和利润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同时,还需保持生产经营的增长态势,为改革创造稳定的环境和充分的财力支撑。”财政部企业司黄秉华处长表示。
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型国有企业利润可观,但其上缴财政比例有限,资金回流企业、投向民生较少等现象饱受诟病。
去年2月,国务院提出“十二五”时期收益上缴将在现有比例上提高5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至30%。
那么,目前上缴的国有资本收益用到了哪些领域,有没有起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作用?记者梳理数据发现,2013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为1058.27亿元,大部分用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支出、重点项目支出、困难企业职工补助支出等。换言之,很多用于国有企业自身发展,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用于社保等民生支出及国有股减持收入补充社保基金支出相对较少,分配比例不高。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许多思路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备受关注。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10大重点行业中,国有交通、钢铁、有色和化工全行业亏损,轻工、煤炭、石化行业利润降幅同比分别达53.8%、44.5%和12.5%。
深入分析发现,国有企业自身运行效率不高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投资冲动和盲目扩张造成重简单相加的“兼并重组”而忽视发展质量和收益,带来产能过剩、增收不增利。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所有制结构单一导致“一股独大”、布局分散,造成机制不灵活、内生动力不足,使不少国有企业“大而不强”。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是强化市场导向的管理机制。比如,民间资本进入国有企业后,担任董事或副总,自然会引入市场化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冲淡国有企业的行政化管理,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
“以资本为纽带、按照市场化原则实现国有资本有序流动,与非公资本共同发展。”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出现混合所有制改制的高潮,出现民营经济组团与国有企业相融合发展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