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芳,一个果敢率性的女强人,一个勤劳吃苦的带头人,一个好学励志的创新者,一个扎根一线不畏艰难的好干部。她为成功建设我国第一套万吨级聚苯醚生产装置付出了不懈努力,对芮城新材料聚苯醚项目建设、持续改进和产品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
芮城新材料聚苯醚项目是2003年从捷克引进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新技术项目,由于项目技术一直被美国、日本的两家化学公司垄断,项目建设的技术人才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导致项目奠基后搁置长达两年之久。直到2005年公司进入了蓝星大家庭,才解决了技术人才的问题,项目得以顺利建设。蓝星公司从总部和系统其他企业调拨了项目急需的技术人才,芮城新材料则积极利用总部人才在建设期现场的经验和指导,加大对企业自身人才的传、帮、带。2006年10月,聚苯醚项目成功竣工投产并一次性试车成功,实现了聚苯醚在中国的工业化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一直垄断国内聚苯醚市场的局面。这时,芮城新材料一批青年技术尖子也在项目中培养成长起来,刘建芳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刘建芳是从一名普通的操作工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她凭着自己认真、负责的干劲,多次被评为优秀员工,先后任班长、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直至生产技术部部长。她成长的过程,也是芮城新材料聚苯醚装置持续改进捷报频传的过程。
聚苯醚项目是在捷克项目800吨中试的基础上放大到10000吨的,加之人才稀缺的困扰,聚苯醚的生产可谓一波三折,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保证稳定的长周期生产。仅2009年就大大小小进行了19次改造,先是装置本质安全问题,后是工艺配方和产品质量问题。当年,要问芮城新材料最苦最累的地方是哪里,大家都会一致认为是聚苯醚车间,平均隔几天就要进行设备维修和改造。不但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而且问题经常出在深更半夜,需要维修人员从4公里以外的县城赶来作业,作为车间技术骨干和主任的刘建芳必须和工人们一起加班加点,半夜出行。因为每次的问题都是新问题,刘建芳要求自己必须摸透车间的每一处,打通所有环节。每次她都把问题进行记录、汇总和分析,寻找关联的因素,并组织车间员工学习讨论,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这也是她能很快掌握并驾驭装置的过人之处。
随着聚苯醚市场不断开拓,客户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个性化。为更多占领市场份额,拓展应用领域,原有单一的粘度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各种粘度的产品要求经常会接连出现在一个月的不同阶段。这对于刚刚趋于稳定的装置生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为每次转换的过程常常会引起产品质量的系列波动,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比如铜含量升高、粘度不稳定等等,造成物料成本的上升,甚至还会引起低聚物堵塞。如何既满足质量要求又确保装置稳定,这个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使刘建芳焦头烂额。在对装置进行多次考量后,她决定分析几年来的生产记录,比对各种数据,从中寻找破解的方法。经过长时间的数据分析,她发现了影响生产质量波动的原因,大胆提出调整原料配方比。经过多次实验,困扰生产的难题得到彻底解决,生产装置运行趋于稳定。
刘建芳深深懂得成本对于市场竞争的重要性。在装置稳定的前提下,必须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她和同事们不断优化工艺,降低能耗、物耗,提高装置的负荷。2013年,为了响应集团和蓝星公司提出的立足现有装置脱瓶颈提产能的号召,刘建芳带领技术人员及车间团队深入装置现场,一呆就是一整天,常常是身上沾满了油污,脸上写满了疲倦。在她的努力下,聚苯醚胺系统、合成一催化剂高氨氮污水、合成二工况和反应提产等近10个技改项目先后进行了改造,为公司提产、节能作出了巨大贡献。仅生产装置dcs聚合程序优化在聚苯醚装置的投入使用,就实现了装置产能的巨大提升,使聚苯醚产量从28吨/天提高到了30吨/天,并连续稳定运行。聚苯醚产量也基本实现了装置负荷的极限,达到了8700吨/月的历史最高值。仅此一项就使得聚苯醚装置的年产值增加近千万元。
伴随着一道道难关的攻克和一个个技术难题的破解,刘建芳在聚苯醚生产技术、管理技巧与业务能力上日趋成熟,成为芮城新材料聚苯醚生产管理和运行的“行家里手”。在2010年持续改进绿带项目中,她负责的“ppe装置产能提升项目”,使公司年收益提高68万元,并被蓝星公司评为优秀绿带项目。
凭借自己爱拼不服输的性格,凭借自己好学努力的精神,凭借自己认真负责的态度,刘建芳在每一项工作中都表现出色。她用言行带动并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使团队充满活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刘建芳,始终立足岗位努力奉献,于智慧与汗水中绽放巾帼风采。